网站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 > 侵权责任法关于抚养的问题((侵权责任法抚养权的侵权责任规定是什么?))

侵权责任法关于抚养的问题((侵权责任法抚养权的侵权责任规定是什么?))

来源:律师在线整理 发布时间:2023-07-12 23:56:53 浏览量:19

1. 法定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哪些 2. 法定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 3. 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 4.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侵权责任法抚养权的侵权责任规定是什么? ...

侵权责任法抚养权的侵权责任规定是什么?

  1. 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因家庭暴力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人身安全威胁或者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的,由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先行采取救助措施,有关单位应当及时救助。

  2. 依法执行职务的自然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实施侵权行为发生时已经年满14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可以认定为有责任能力;实施侵权行为时已满24周岁,具有完全的责任能力的,则可以认定为有责任能力;实施侵权行为时已满24周岁,具有完全的责任能力的,则可以认定为有责任能力。

二、法定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哪些

法定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

  1. 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2. 如果被监护人的父母、父母不能或不履行监护职责,那么由有监护资格的人或单位承担部分或全部责任。

在确定监护人的顺序时,先由后由有监护资格的人承担,但同一顺序人之间相互推诿的,应当由监护人承担。

  1. 如果是父母将未成年人送养他人,第一顺位监护人送养,第一顺位监护人送养难以确定,而当事人之间又没有达成协议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有义务保障未成年人不得歧视、虐待和遗弃未成年人。

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父母对子女享有亲权,是当然的第一顺位监护人。

那么监护人必须是父母吗?当然不是。

当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时,依次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父母单位和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如果被监护人是成年精神病人,其法定监护人的范围和顺序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

法定监护人的顺序有顺序在前者优先于在后者担任监护人的效力。

但法定顺序可以依监护人的协议而改变,前一顺序监护人无监护资格或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有权从后一顺序中择优确定监护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亲属;

(五)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特别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投诉】

推荐阅读

侵权 责任法 抚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