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法律知识 > 法律顾问 > 诉讼指南 > 诉讼费 > 民事诉讼的时效性怎样规定的(民事诉讼时效怎么划定的)

民事诉讼的时效性怎样规定的(民事诉讼时效怎么划定的)

来源:律师在线整理 发布时间:2023-08-13 17:45:00 浏览量:51

1. 民事诉讼时效的划定原则 2. 民事诉讼时效的划定方法 3. 民事诉讼时效的划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4. 民事诉讼时效的规定 5. 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 6. 我国《合同法...

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人在一定时间内不能主张其权利的情况发生。

民事诉讼时效的划定对于保护民事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民事诉讼时效的划定原则和方法。

一、民事诉讼时效的划定原则

民事诉讼时效的划定原则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算尽则通原则;

第二,有限期限原则;

第三,最长期限原则。

算尽则通原则是指如果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内没有提出权利主张,则权利将丧失;

反之,如果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内提出权利主张,则时效重新计算。

有限期限原则是指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但当事人在保证期间内履行完义务的,不受时效限制。

最长期限原则是指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为两年,当事人在保证期间内履行完义务的,不受时效限制。

二、民事诉讼时效的划定方法

民事诉讼时效的划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当事人约定原则: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民事诉讼时效的划定,根据约定来确定时效的长短。

  2. 法律明确规定原则:法律明确规定民事诉讼时效的划定,按照法律规定来确定时效的长短。

  3. 法律未规定,当事人约定原则:法律未规定民事诉讼时效的划定,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确定时效的长短。

  4. 顺承性原则:相邻权纠纷的时效,按照权利的相邻关系来确定,即权利受到侵害的人在一定时间内不能主张其权利的情况发生。

三、民事诉讼时效的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

“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我国《合同法》第68条规定:

“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交货的,应当约定交付日期。

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当事人可以依照合同法第67条的规定协商确定;

协商不成的,依照合同法第68条的规定起诉。”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2条规定:

“交通事故当事人因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应当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1年内,向交通事故发生地或者当事人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赔偿诉讼。”

以上规定均明确说明了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人在一定时间内不能主张其权利的情况发生为民事诉讼时效。

特别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投诉】

推荐阅读

诉讼时效 时效性 民事诉讼